August 3, 2006

  • [資訊素養和科學素養]
    (風球、毒菜、陳馮富珍)

    上次(五月十五日日記)提及,我們需要資訊素養。
    但資源素養絕對不等於資訊技巧(information skill),不只要懂得找資料、整理資料和使用資料,還要懂得評價(evaluate)所得的資料。

    毛主席聲稱﹕「沒有調查便沒有發言權」。
    也許因為這樣,所以現代社會很「時興」搞調查。誰人要月旦時事以至政府政策,就一定要搞點調查,然後才大模大樣開記者招待會。
    最奇怪的是,傳媒和市民又很「迷信調查」,以為調查一定客觀反映事實似的。
    很多時候,是大家對著一堆資料在發表偉論,反而沒有人去看看那堆資料究竟有沒有問題。

    要評價資料、分辨真偽,還要有基本的科學知識。所以資訊素養,必然要包括科學素養。
    所以,尊重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都是必須的。

    (好鬼眼訓,寫到想死……)

    ---

    首先,還是風球。

    上次(五月十七日日記)其實討論過天文台預報和警告的問題。天文台發出甚麼警告,主要是一個科學(或技術)問題。自從有「風球」開始,本來就是為「維多利亞港內」的船隻服務,並無其他目的。所以天文台要考慮的原始問題,只不過是維港內的風力會否為船隻帶來危險,止此而已。

    停工停課與否,本來是勞工署和教統局管的事。但這兩個部門卻把決定與「警告訊號」機械性掛鉤,以致天文台變相直接決定全港停工停課,承受不屬於天文台職務範圍的政治壓力(參考天文台服務承諾)。

    前文亦已經討論過原因,以往香港人口主要居住於市區、維港兩岸部分,所以當時政府以八號風球作為停工停課依據,不是沒道理的。(當時新界鄉村人口對天文台預報的需求不大)
    當香港政府把人口向新界疏散,以致有大量人口遠離維港,但停工停課的標準仍然停留在「維港概念」上,當然會出問題。但問題不是出在天文台身上,而是政府沒有檢討過停工停課的機制,沒有重視「人口轉移」的影響。

    世澤兄和Charlie君的質疑頗能代表一般市民對天文台的懷疑,在下嘗試剖析如下﹕

    1. 所謂持續風速,手上沒有資料。但參考天文台的分區天氣網頁,「平均風向及風速」一頁標註是「十分鐘平均」。相信這不等於「持續風速」(否則天文台長就沒有酌情權了),但掛風球肯定不是參考「最高陣風」。為方便計,讓我們假設「至少十分鐘」平均風速超標,才足以懸掛八號風球。
    那麼,只要看看「平均風向及風速」的24小時動畫就會發現,維港內兩個氣象站—京士柏和啟德,在八月三日內全天的「十分鐘平均」風速最高也只有三支尾羽,即(3*18=)54km/hr,還未到達烈風的 63km/hr 水平。
    可見,天文台聲稱維港內沒有持續烈風是合理的—至少以「十分鐘平均」計沒有。

    以 Charlie 的現場追風報導,也只在紅磡錄得陣風超標—很明顯這不是掛風球的根據(否則掛風球多容易﹖)。他們在紅磡和小西灣錄得的平均風速,也只是 60km/hr 左右,同樣未達烈風水平。側面證明天文台「至少冇講大話」。

    2. 既然明知天文台「維港風力」的標準,那麼以遠在天邊的機場情況來批評天文台,就沒有理由了。
    何況,機場情況是特別的。機場東方至東南方就是大嶼山的幾座高山,只要吹東至東南風,就會因為山脈切割氣流,而導致跑道上產生橫向風切變。這一點在天文台的風切變網頁早就說明過。

    今次颱風令機場一帶吹東南烈風,當然會有強烈的風切變。航空公司之所以不讓飛機起飛,當然也是因為天文台的機場氣象所發出了相關警告。這跟天文台掛不掛八號風球是沒關係的。(颱風之下飛機起飛與否,純屬機師和航空公司決定,天文台和民航局都不管。)
    就算全香港其他地方都沒風,只要機場有這種情況,天文台就會發出風切變警告,航空公司也會參考以作決定。

    3. 另一個很多人提出的質疑,就是颱風轉向。
    之前天文台的預報路徑一直是偏西的,但後來颱風卻轉向北,與香港距離大大縮短。以致「陰謀論」甚囂塵上。

    不過,如果有留意敝日記的朋友,應該會記得八月一日日記提及一段令人困惑的預報。
    因為我當時已發現,天文台公佈的預測路徑,和天文台電腦自行產生的數值預報差異甚大。(天文台預報颱風向西後轉西北,在雷州半島至「沙提以南」海岸一帶登陸﹔當日的數值預報卻指颱風會在香港以南轉北,然後在香港東邊—大亞灣附近—登陸﹗)

    現在回望,實際路徑確實比天文台預報的略為偏東(尤其中段轉北那部分),但登陸地點的預測基本準確。雖然數值預報已經指出颱風會「轉北」,但發生地點卻差很遠。如果天文台不按經驗調整而直接依照電腦預報,那麼我們應該預期香港掛十號風球了﹗事實證明,天文台按照經驗修改的路線,已經相當接近正確路線。
    再加上天文台在十幾年前出版的《颱風》小書已經說明過,由於香港「滄海一粟」,加上南海沿岸和颱風慣常路線之間夾角很小,所以只要颱風路徑差幾度,對香港的影響就會差很遠。

    只要考慮到這一點,天文台能預報到現在的程度,已經不俗(當然永遠可以更上一層樓)。如果連這也要冠以陰謀論,那麼不如請我去當天文台長,直接根據電腦預報,說今天會掛十號風球,讓大家先高興一下吧﹖

    4. 還有一個質疑﹕澳門既然已經懸掛八號風球,香港跟澳門與颱風距離雖然差八十公里(280km/200km),但相比於派比安三百公里的烈風圈,根本沒分別。
    不過我也不認同這點,現在討論的是颱風,不是打仗,不能硬性劃一個「防空識別圈」決定作甚麼反應。天文台以面對的「風力」作為決定標準才是合理的。(當然,是否單以維港的風力作標準,則值得大事討論。)

    眾所周知(或者望望澳門地圖),澳門全境基本都是東至東南面海。在今次颱風中特別「當風」,如果澳門「全境食風」也不掛八號風球,才不合理。
    但香港地形卻複雜得多,電視固然報導了很多當風地區受損情況,但更多不當風的地方可能水靜鵝飛。尤其根據天文台現有「維港持續風力」準則,維港兩岸有高山環繞,是次東南風為主,維港內也只是他所到的紅磡、尖沙嘴、小西灣、柴灣一帶比較「食風」而已。何況就算他親身量度,那些「維港食風地點」的持續風速也確實未到烈風水平……如何掛八號﹖(除非乾脆修改準則,但這已經是另一層問題了)

    當然,這個問題伸展的討論,會直指「應否只以維港風力作風球準則」,但我們也要留意﹕

    1. 如果把範圍擴大,「香港任何地方持續有烈風」就掛八號風球,那麼肯定有很多情況掛了八號風球,但市區風平浪靜。不單同樣受人批評,而且還會令市民喪失警覺性。
    (前任台長在任期間,就經常被批評「濫掛」八號風球,因為掛了八號風球,很多地方卻風平浪靜。而且因為太寧靜,市民不留在家裡避風反而四出「遊玩度假」……反之到現任台長,就被批評風高浪急也不肯掛風球了。兩位台長真的差那麼遠嗎﹖總不成兒嬉至此吧﹖倒不如說無論掛不掛,總有人不滿意。)
    (切衷方案﹕可以擴展到「市區或新市鎮氣象站持續有烈風」作為掛風球根據,那就覆蓋了大部分香港人口而不包括荒山野嶺。但同樣地,因為香港地理分割關係,同樣會有「根據某區風力掛八號,但其他地方風平浪靜」的情況。)

    2. 如果按照我先前的分區預報建議再進一步,分區掛風球(這我倒沒提過),以香港彈丸之地,同時分別發放不同的警告訊號,會否反而導致混亂。而且,「分區要幾細先夠」也是一個問題。
    (假如電視新聞說﹕天文台宣佈,山頂掛十號風球,大嶼山北掛九號風球,青衣、南區、東區、尖沙嘴、紅磡、西貢、大埔等地掛八號風球,其餘地區掛三號風球……你會否覺得有點頭暈﹖還是根本聽不清楚自己所處的地方掛甚麼風球﹖)

    3. 或者,保留「風球」作為港內船隻的參考,發佈另一種風暴警告作為停工停課的參考。
    參考「強烈季候風訊號」模式,就只需要「強風警告」和「烈風警告」兩種。(因為只要烈風警告一出,就已經停工停課,風力再加強也沒有轉換訊號的必要﹔強風警告則供特別界別作參考,例如貨櫃碼頭和幼稚園。)
    再參考「新界北水浸特別預報」,分區警告並非無先例﹔而且「山泥傾瀉警告」雖屬全港性,但應變也視乎所處地方是否有危險斜坡。所以,風暴警告可以分區發放,問題就是「分區應該有幾細」。
    分區太細,報告繁複,連聽也聽不清楚(見前例)。
    分區太大,固然簡單,但同一區內肯定有很多不同情況。就算是按在下先前建議的分區,同一區內仍然會有不少當風不同的情況。(例如在拙建議中同屬「新界西南」,今天青衣屢有烈風—幾乎是暴風,但屯門卻跟京士柏差不多,風勢很弱。我在青衣面向東北,風勢就像八號風球,昨晚幾乎睡不著覺。)

    如果認為天文台做得不好,不妨討論一下「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如何改善預報、改變掛風球準則、甚至政府改變停工停課的準則等等……),而不是單純以「陰謀論」來猜度它。否則多怨一百年也不會有改變。

    伸延閱讀﹕
    港燦筆記—重溫世澤兄—不如廢除八號風球Charlielok—這應該是八號風球

    ---

    今天無線的《新聞透視》,又再報導一項令我相當不悅、但又一點也不奇怪的事。
    就是發現「綠色和平扭曲實驗方法,誇大農藥污染」。

    說不奇怪,是因為綠色和平以誇大問題的方式引起關注,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其中一次,見 [環保不等於反智,更不等於愚民],三月廿一日日記)

    說不知道,是因為如果不是有這宗報導,平常人(包括在下)不可能發現綠色和平「動過手腳」。
    那宗轟動全港的「天水圍超市毒菜」報導,我連留意的興趣也沒有,因為毒菜實在是一種「聽到厭」的新聞。天水圍近大陸,窮人又比較多,有人進口毒菜廉售也不出奇。(只是發生在大型超市,實在有點過分。)
    更何況明知會誇大,對於綠色和平的論點,我已經習慣「打折扣」。

    不過,這宗報導被顯得很離譜﹕連這種「阿媽係女人」的新聞也要誇大﹖
    食環署官員說綠色和平只抽查天水圍的菜並不公平,我反而覺得沒所謂。因為綠色和平不是政府部門,它沒責任要同時研究全港的菜。它大可以只針對一區或一間超級市場,如果它就是要針對這區或超市做研究的話。

    問題反而是研究方法。
    標準的方法,是把整棵菜切碎、浸透,驗出整棵菜的農藥含量。但綠色和平竟然要求化驗所,只用菜葉和蕃茄皮做檢驗。
    眾所周知,這兩部分的農藥含量當然比其他部位高,而這兩部分佔整棵菜的重量比例很少。所以同樣分量的農藥,只計葉和皮,濃度當然比按整棵計高出很多。

    如果單是這一點,雖然誇張,但還不至於失實,只要他們講清楚的話
    但他們得出檢驗結果後,就說那些菜和蕃茄農藥含量「超標」。
    那「標準」當然是國際標準,而國際標準當然依標準方法—驗整棵菜﹗
    拿一塊葉、一塊皮的結果,當成整棵菜的結果決定達不達標,不是作弊嗎﹖﹗

    (比喻﹕找一個非洲飢民,如果只准看他的肚子,說不定你會以為他癡肥﹖)
    (又﹕有沒有想起上次某些醫生宣稱「香港人重金屬中毒」的鬧劇﹖)

    他們想要一個比較高的數字,來警惕其他人「農藥有問題」,我沒意見。
    (雖然我覺得不按行規,結果已經誇張)
    但如果要不按行規去做,就沒理由用人地行規標準來評論「超不超標」,那是誤導﹗

    作為環保人士,他們犯的錯誤是典型的衛道者錯誤﹕自以為「站在正義一方」,就不擇手段達到目的。
    既然有「喚醒公眾關注農藥問題」的偉大使命,就算在檢驗方法上耍點花招,也管不得了。只要能推高數字,令公眾震驚就成。
    我向來堅持,手段不當,是自我墮落的開始。

    這樣的問題,看報紙(甚至看綠色和平網頁也)是看不出來的。
    幸好香港有新聞自由,還有願意深入報導的媒體。這是香港之福。

    無線的報導還是很持平的,除了報導綠色和平扭曲方法來誇大數字,還同時報導政府在邊境「把關不嚴」。任由運菜貨車自出自入,竟無抽查。
    我們要警惕綠色和平誇大失實,絕不等於政府在食物安全方面沒有問題。(另見獨立媒體﹕蔬菜檢測爭拗的陰謀論該休矣﹗)
    (再者,就算按「標準」的方式重新佔算,綠色和平在天水圍惠康收集的樣本,仍然有一半超標。當然就略欠當初聲稱「全部超標」的驚嚇感覺了。)

    很難過,又變成「各打五十大板」的結局。

    這次報導,再次警惕我們,絕對不可以單看大家在表面張揚的資料。
    任何數據,必須看背後的研究方法,才知道是否應用恰當。

    當然這要看個別團體有否公開資料了。以綠色和平的背景,我倒相信他們不會隱瞞資料背景和來源,所以才讓無線記者揪出問題。
    不過很可惜,在綠色和平的網站上,我看不到檢驗報告的全文和檢測方法說明,只提供了那些驚人的結果

    很明顯,無論是綠色和平還是傳媒,都只關注那些驚人的結果,而沒有理會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的問題。

    ---

    另一評﹕世澤兄—陳馮富珍做世衛總幹事﹕災難開始

    平心而論,幾天前新聞報導中央推薦陳馮當世衛總幹事,我的第一個反應也是「有冇搞錯」。
    但很快我明白,就算她真的當選,也是很合理的事。

    我並不是要為陳馮富珍在香港SARS時的表現辯解,立法會向她追究政治責任,我是贊成的。
    但這污點跟世衛總幹事的資格,是兩回事。SARS事件反而是陳馮富珍的優勢所在。

    1. 近年來(其實早在SARS之前),世衛開始全球化的流行病監測計劃(因為禽流感的緣故),所以總幹事一職,自然會傾向由流行病相關界別人士出任。而當年陳馮富珍被「征召」到世衛,就是擔任流行病監測方面的助理總幹事。
    (我不知道尾身茂是負責甚麼的,但總不能單純因為「我地未見過佢犯錯」而視為比陳馮更佳的選擇吧﹖)

    2. 相比於世澤兄的「心水」管軼博士,陳馮富珍曾任衛生署署長,有公共衛生行政經驗。世衛作為國際組織,主要工作就是協調各國政府合作行動,當然是出身政府的衛生人員比較適合。
    管軼博士是研究專家,但不代表他可以做好世衛的工作。(何況 N 咁多種傳染病都有威脅性,管軼只是精通 SARS 一種而已。與其請他當總幹事,不如給他經費做研究。)

    3. 有關「SARS」這個污點,在競選中反而會為陳馮富珍加分。
    為甚麼﹖因為世衛其實要找人來抵抗流行病,那麼當然希望找個有經驗的。雖然SARS一疫波及不少國家和地區,但在大陸以外,情況像香港那麼嚴峻的(病人密度之高、還有淘大的新傳染方式),似乎沒有,所以陳馮富珍的現場經驗應該很有用。
    陳馮富珍當時「處置不當」,在外國政府眼中是可以原諒的(因為跟中醫不同,西醫一向都是認不清病源,就不懂應付)。何況,正正是她曾經「在風眼中」渡過,所以外國政府會傾向相信,當再遇上類似問題時,她應該比其他人更懂得應付。
    如果反正都要找個人,為何不找一個犯過錯的(也許她會進步),而去找一個「無過失」的菜鳥來當家呢﹖
    (難聽點說﹕我們已經知道陳馮搞得多差,但誰知道另一人會不會幹得比陳馮更差﹖選陳馮富珍,我們至少知道損失可能有多嚴重。)

    不過,世澤兄有一個憂慮,我同樣有。
    這十年有一個弔詭現象,就是外國政府無法迫使中國開放,中國只會順應經濟需要。現在國際社會唯一能夠令中國俯首合作的,竟然是世衛。
    因為中國隱瞞傳染病,已經對世界構成極大威脅。中央為了保存「大國責任」的形象,不得不下重手,阻止下級政府隱瞞問題。

    現在中央推薦一個香港前官員去當總幹事,日後中國如果再有隱瞞疫情的事,她會不會同樣強硬要求中國公開資料,和讓外地研究員前往研究﹖
    這才是值得擔心的事。

    ---

    學「講股佬」,來個「利益披露」﹕
    1. 我是天文台擁躉兼天文台之友會員沒錯,但老實說不是甚麼活躍會員。
    (至少天文台開放日從來沒去當義工)
    2. 綠色和平的工作人員,有部分是大學同學,但我早就習慣批評他們。
    (因為他們在大學時就已經是在下的監察對象 )

    -------------

    順道一貼,尤其喜歡「劍的影子,水的波光,只是過往是過往」這一句。

    http://ent.people.com.cn/music/chaojinvsheng/tianxia.mp3

    2006版神鵰俠侶主題曲 <天下無雙> - 張靚穎

    @穿越紅塵的悲歡惆悵 和你貼心的流浪
     刺透遍野的青山和荒涼 有你的夢伴著花香飛翔

    *今生因你癡狂 此愛天下無雙
     劍的影子 水的波光  只是過往是過往
     今生因你癡狂 此愛天下無雙 *
    #如果還有 貼心的流浪 枯萎了容顏難遺忘

    REPEAT @*
    啊~~
    REPEAT #
    啊~~

Comments (24)

  • 地天台長貼上雷達圖, 圖中曾顯示風眼比天文台聲稱更接近本港務天文台都是說280公里, 我本來有所質疑, 但忽然再想: 會否是定位問題而致有20公里的偏差?

    http://weatherblogger.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24496

  • 你應該向你學校的校長自薦教通識﹝還是已經要教了?﹞

    又或者向同學介紹這個「通識教材」

    支持無線新聞。

    ﹝可是它再持平,也不會報導如李燦榮被炒或方東昇入稟告酒樓臨時不能擺結婚的事XD;只能在其他媒體看﹞

  • 方東昇入稟告酒樓臨時不能擺結婚的事tvb是有報導的, 不開名而已

    還有一點要補充: 天文台那位林台長, 時而手鬆, 時而手緊, 的確易令人質疑......有時這種質疑的確要以更客觀的標準來回應
    (如「部分市區或新市鎮氣象站持續有烈風」, 即使市區相對風平浪靜, 但只要氣象站數目較多和廣泛, 則可以人命行先為由掛上8 號風球.
    這幾年間, 一時手鬆, 這兩年又忽然變得緊了, 權太大而易致濫用, 一旦遭受質疑便出來打圓場, 最糟現時衛星圖風速資料俯拾皆是, 要質疑天文台相對上是易的. )

  • 路過發言,希望莫見怪。

    今朝聽《千禧年代》,請來地下天文台台長發言,他指出如根據「維港準則」,過去多年的8號波根本不該出現。大家可以看看「地下天文台forum」(http://www.weather.org.hk/discus4/messages/40/1760.html?1154660274),有以下數據:

    「而過去5年(2002-2006)令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為啟德帶來的最高每小時平均每速。

    16/7/2004 熱帶風暴圓規
    啟德錄得的最高每小時平均每速---41 km/h

    24/7/2003 颱風伊布都
    啟德錄得的最高每小時平均每速---45 km/h

    11/9/2002 強烈熱帶風暴黑格比
    啟德錄得的最高每小時平均每速---41 km/h

    即使是在2003年令香港天文台發出九號信號的颱風杜鵑,當時它為啟德帶來的最高每小時平均每速也只有62 km/h,未達烈風程度」

    數據是騙不了人的,如果只根據「維港準則」,過去有多少次掛8號或以上風球是正確,以上數據可見一斑。(我想,每小時平均風速應該可以和持續風速掛鉤了吧)

    順帶一提,在引用的網頁下半部分,指出青洲和長洲的平均風力是70和90 km/h。昂坪更出現陣風達235 km/h。雖然是陣風,但以此高速,破壞性實在驚人(這是吹得起人的!)。不提數據,市面上倒樹、航空延誤、連貨櫃都吹倒了兩次,一切一切都影響著市民的安全。

    你可以說天文台應該只根據數據、準則做事,但別忘記,天文台本來的功能就是向市民提出颱風的警示,令市民大眾作出相應的防範措施,保障市民的安全;而準則,只是達到這個功能的工具。現在為了堅持準則而放棄本來的功能,名副其實是本末倒置。

    其次,各方反映現時「維港準則」根本不足以保障日漸向效區發散的全港市民,已不是一年半載之事,實在有必要修改。應該在修改掛風球準則帶龍頭的天文台,到現在有沒有提出過任何方案?

  • 回應這一句:『不過很可惜,在綠色和平的網站上,我看不到檢驗報告的全文和檢測方法說明,只提供了那些驚人的結果。』從綠色和平網頁找到這些...

    3. 綠色和平作了多少次檢測?由那裡負責檢測?使用什麼檢測方法?
    答:綠色和平由2005年11月起至2006年3月,共4次到兩大超市貨架上購得共55個超市蔬菜樣本,包括中式葉菜、豆類及瓜果類等13種不同蔬菜。這些樣本均為綠色和平工作人員在各超市分店購買後,即日直接送往實驗室進行農藥檢測。本次食品農藥檢測是綠色和平委託國際權威檢測機構德國Eurofins Dr. Specht Laboratorien通過氣相色譜分析(GCMS)檢測方法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該方法可同時檢測超過300種不同的農藥品種。

    4. 本次食品檢測是由那間檢測機構完成的?檢測機構的權威性如何?
    答:負責檢測蔬菜樣本的德國Eurofins Dr. Specht Laboratorien在食物和農產品中的農藥和有機物檢測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該公司自1990年起便通過歐盟授權按照良好的實驗室實踐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進行農藥殘留分析。Dr. Specht Laboratorien的檢測方法已獲得歐盟DIN ENISO/IEC17025認證。此外,其低檢測下限的先進技術使Dr. Specht Laboratorien經常被嬰兒食品公司委託進行檢測,當中包括多間國際市場的領導企業;該公司研發的DFG S 19農藥檢測方法,於1998起為歐洲標準化委員會採用為官方的農藥檢測方法。 Dr. Specht Laboratorien的檢測結果具有科學上的準確性,請瀏覽www.eurofins.com。

    5. 綠色和平採用什麼標準判定蔬菜種農藥殘留是否超標?
    答:是次檢測採用與政府化驗所相同的GCMS農藥殘餘檢測方法,能檢測出多個不同種類的農藥及其含量。本次檢測範圍包括有機氯類(Organochlorine)、有機磷類(Organophosphorous)、擬除蟲菊酯類(Pyrethroids)及氨基甲酸酯類(N- Methyl Carbamates)四大種類的農藥。檢測結果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聯合制定的農藥殘餘標準Codex最高殘餘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及歐盟標準(EU standard)作比較,如樣本農藥殘餘含量超出標準的最高殘餘量,即屬超標。

    (來源: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campaigns/food-and-agriculture/pesticide/faq)

  • 回 ikusei﹕
    我要的是「檢驗報告的全文和檢測方法說明」,閣下找到的那些資料,很明顯不是我要的。(如果讀書時有寫過 experiment report 的看倌,應該會明白我想看到甚麼。)
    靠這些公開資料,根本不可能看到無線記者指出的問題。那些問題是要仔細讀正式報告才會發現的。

    回其他看倌﹕
    正如上次所言,聲稱天文台「造假」是極嚴重的指控,等同指一個醫生專業失德。當然,jactkwn 引述的資料,是有根據的批評,而不是單純誹謗。(至於質疑動機那部分,當然就是赤裸裸的陰謀論了)
    不過,正如 jactkwn 所言,「標定風眼」本身就有誤差。我認為就算上法庭,他也拗不過天文台那批專家。除非他可以找到證據,指出全世界其他先進機構標示的風眼位置,都比天文台所標的位置更接近香港……
    反正 macro 所引的資料,有人提出數據,認為天文台掛風球參考地點不一,似乎相當任意,只求自圓其說。這更值得留意。

    至於掛風球,本來就不是給市民看的。天文台之所以動輒得咎,只不過是因為「風球」變成停工停課的硬性根據,但這本來不是天文台的責任。
    正如 marco 所言,天文台要向市民提出警告,但「會有烈風程度的陣風」已經是一個警告,而不是風球。天文台在十幾年前已經強調,市民不應該單看風球數字,而應該考慮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天文台自己是很明白「風球」的限制,不明白的是市民。市民因為自己不明白「風球」的意義而批評天文台,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我同意兩任台長會有「手鬆、手緊」之別(看兩任台長面對的批評類型就知道 ),但我強調的是,掛風球始終有標準。雖然台長有酌情權,但總不成差太遠。有很多時候,我相信兩任台長在遇上這類「marginal case」的時候,才有分別。
    不過,今午看新聞,台長終於承認「掛風球準則」有檢討的必要,算是好事。(雖然,我還是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停工停課」應該獨立於「風球」,重點並不是「風球」本身。因為天文台無論改用任何標準,都不可能滿足香港不同地區的需要。)
    請留意年尾的檢討,而且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向天文台提供意見。尤其是那批「氣象發燒友」,如果讓他們參與檢討準則,明白到任何一套方案都有實踐困難,下次罵天文台也許會細聲一點。

    回 hayate﹕希望敝校長看不到妳這段留言。
    需知道「懂通識」和「懂得教通識」是兩回事,而「課程中的通識」那套 concrete skills 和我日常「吹水」式通識亦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這樣說得通,那麼校長叫我教中文怎麼辦﹖

  • 唉, 是否不應等到年尾, 現在便應先就「手鬆、手緊」作一檢討, 颱風不會等明年才會來的. 潛在規則不一一樣易惹混亂的.

  • 既然有人咁想睇通識,就搞個「多角度思考」﹕

    搞笑陰謀論﹕天文台想到時冇左件事囉﹗
    (事實﹕地下天文台有成班友要追殺佢,點到佢冇左件事丫……)

    觀點一﹕立即檢討是有困難的,因為正係拗到立立亂,如果中途來個颱風,應該按甚麼標準做決定﹖按原標準又俾人鬧,要新標準又未搞好。

    觀點二﹕其實立即檢討冇困難,因為按照政府的工作模式,搞檢討得黎就算有新準則,最快都要出年風季先用得。

    方某人官僚式看法﹕其實最大既問題,係天文台要先安排好人手和工作日程,才可以搞檢討。因為每個人都有正在進行的工作,除非(touchwood...)個風吹死人、特首下令立即檢討,否則新工作總要安插在舊工作之後。這才是要等到年尾檢討的真相。

  • 又,「手鬆手緊」根本就是台長的酌情權,他才不會跟你檢討。
    現在檢討的是掛風球準則,要知道檢討成哪個樣子,才知道台長「手鬆手緊」的酌情權可以有多大。

    何況,酌情權總是需要的,因為永遠有規則無法預計的情況。舉個例,難道全香港只有長洲吹烈風,其他地方叫強風,都要掛八號風球,全香港同時放假﹖

    有些人高舉「人命」牌子,但任何真理推到極致都會變得荒謬﹕去年某次強烈季候風,在深井也足以把人吹倒,那麼是否都應該停工停課﹖
    其實就像雷暴警告一樣,也只是部分戶外工作停止。「風球」也一樣,無論準則如何,只要被當成全面停工停課的根據,就肯定會產生一些荒謬的結果。(但也很明顯,要改變這個「根據」,是極之困難的。)

    有人甚至聲稱對於商家,工人受傷比停工損失更大,我不知道他們的「數」是怎樣計的。如果這是真相,那麼政府還需要立法強制買勞工保險﹖﹗(對於貨櫃碼頭,停工一天的損失,絕對大於對一兩個死傷工人的賠償……否則怎會有人批評濫掛風球﹖)

  • 不過當人命成為一個考慮因素, 我覺得天文台台長至少要交代零三至今年間, 內部指引改了些甚麼, 為何要改, 以及盡快進行檢討.

    我雖不殺伯仁, 但人們認為伯仁的死與我有d關係, 天文台就算能學港燦教的方法推卸責任都一身蟻.

  • 但人們不滿, 多少是因為無論從感覺和離岸/郊區風力數據, 以往遇到類似情況, 八號風球即已生效, 天文台改了內部指引而大家又不知, 當然會惹來質疑

    要人民純理性去忽然接受一個法律上規則上吹佢唔脹的理由、解釋, 恐怕在先進國家都行不通. 資訊素養當然要提倡, 但不能期望人人都會一時間純理性地安於接受. 民意, 始終擺脫不了感性的因素.

  • 掛風球呢家野應該冇「內部指引」,因為掛乜風球,一向都係台長全權決定。掛風球的唯一根據,應該就是那套公開的風球描述。
    (依家天文台總部隔離仲有台長宿舍的,反正一打風,台長可能廿四小時都要留守天文台。)

    我確實希望大家不要感情用事,搞泛陰謀論。
    但我沒有要求大家「安於接受」現有安排,我對現有安排一樣有意見,而且認為大家都應該參與意見。
    重點是,我們不應該只為批評而批評,應該設想﹕如果我執掌天文台,應該用甚麼標準,才可以保護市民、又不致於不必要地影響社會運作。
    拙文指出的只是﹕要訂一套這樣「皆大歡喜」的標準,真的很難。當然,我相信如果天文台和氣象發燒友可以坐低慢慢傾,應該會想到比拙文更好的方案。

    (掛八號風球,牽連很大。支月薪的人當然覺得放假好,但如果你是日薪/時薪工人,就未必會歡迎八號……除非你面前已是狂風肆虐的景象。的士司機在十號風球寧願冒險出車,也是同樣道理。)

  • 剛剛看到有人從港燦大大那邊 link 了拙文(五月十七日那篇),然後說有人嘗試「幫天文台講好說話」。有點啼笑皆非……我o係天文台都冇熟人既,幫佢有得分麼﹖
    當然,我既自稱天文台擁躉,他的評語不算失實,不過肯定是失焦。

    對我而言,重點並不是天文台某一次應否掛八號風球。
    講清楚「點樣會掛、點樣唔掛」,和理順「風球」和「停工停課」的關係,才是正經。
    後者搞不清,每次捉住天文台黎鬧,無補於事。

  • SORRY, 其實我係想指酌情權. 當然有必要有酌情權, 不過如果現在搞得像聖意難測, 同一套標準同一個情況在同一人之下可以有不同演繹, 總係有點兒無所適從. 至少, 如何使用酌情權, 總得有個大概吧.

  • 個人覺得以陰謀論看天文台未必合理, 但未必不公平.

    始終, 暴雨警告以加級方式提升門檻, 以及近年關於風球懸掛準則在一般市民眼中的轉變, 並非突如其來: 記憶所及, 1999 年玉兔襲港, 因懸掛八號風球而停市, 商界群情激憤, 田大少等商會中人更另找氣象專家 "提供" 數據, 謂天文台懸掛風球準則過鬆, 導致商界損失云云. 最終天文台長被迫道歉, "without putting on a decent fight". 當時傳媒界中更有"打手", 為商界搖旗吶喊: 在下當時曾在某專欄 (如沒記錯, 是左丁山的 "GG細語" ) 讀到作者以引述方式提到, 傳媒界大老詹德隆指斥學生及市民 "嬌生慣養", 聲稱 "當年住在上水時, 水深數尺還是澗水上學" , 暴下及風球信號不可濫發云云. 以 GG 細語這種 "中環天文台" 而有此語, 要坐實某等人士有所陰謀容或未可, 但說是 "嫌疑" 亦不算過甚吧. 

    現在的人或許沒有留意, 或記不起這些事件, 而且以嚴謹的法律角度而言這些事件亦不足將天文台入罪; 但若以一般的政治/社會事務程度評論, 一方以金權施壓前嫌既在, 作為社經階級對立面的一方今天以同樣道理相質, 不見得是不公平. 天文台當了磨心可以同情, 以科學角度討論這次風球事件亦不見得陰謀論有理. 但既然事涉不同社經階層的利益衝突 (惡劣天氣下工作安排 - 僱員安全及假期 VS 僱主損失), 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 而一方亦涉嫌出手 "屈機" 在先, 在下覺得陰謀論只屬另一種討論角度, 所採資料, 準則及引伸的問題亦不盡相同 (eg. 某些階級或團體是否有檯底動作? 決定影響市面運作的公共機構, 應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以陰謀論看事件和以科學看是兩回事, 道自不同, 但愚見以為不必深責.

    當然, 要天文台硬吃全隻死貓又確有點冤; 但在階級利益衝突日益惡化 (好像說得很左派, 但不得不然) 的今天, 只要事涉貧富/雇傭/公營-私營/市場-政府, 便難免會有陰謀論, 我說你官商勾結, 你說我共產刁民. 現今看時事, 這點 eyesore (對部分人而言) 在所不免, 或許大家將就一下, 會好過一點.

    莽人莽言, 容或冒犯, 死罪, 死罪.

  • 其實講真
    我真係覺得天文台同政府私底下打龍通
    趕住要審議《截取通訊及秘密監察條例》

    但係我始終信天文台
    因為係世界黎講,
    已經係好專業ga lar~
    天文台既決定我會遵從

  • 1. 純祽猜測,即從小燦日常工作接觸,與行事作風類似天文台這類技術官僚的經驗斷估,今次風季後,再有相同移動途徑和風速的颱風襲港,天文台一樣會嚴格沿用今日的維港內平均及持續風力準則決定只掛三號風球,但於現時的三號強風訊號新聞稿後加多段說明那一區的風力已達烈風或甚強風力程度,that's all。

    我同意天文台長昨日在電台所言,掛甚麼風球只是個指引,而非各行業決定進行/押後/取消某活動,和員工需不需上班或戶外工作的唯一依據。然而除航空公司等少數行業,大部分行業關於打風活動和員工上班安排,也多全依賴勞工署多年來的指引。以小燦認識的勞工署仝人一向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對 if it ain't broken,don't fix it 的堅持;若天文台真的像小燦估計般作出風暴消息的補充,勞工署也不會改變它的勞工打風上班指引,頂多加多句  " 若你的公司員工之上班或居住地點當時的風力已達烈風程度,員工可要求留在安全地點內 " 或類似的空泛條文附加在一個無約束力的指引內。

    反而擔心是保險公司會否暗地收緊勞保條款,將來若有員工於掛三號風球上班時被街上的雜物吹到擊傷,保險公司會指當時天文台的數據說員工出事地點已吹烈風而依據已更改的條款拒賠。

  • 如果說台長因為輿論壓力(無論是商界或市民)而影響掛風球,不出奇。
    但如果像「陰謀論」般,說經濟局干預掛風球,或者為了審議法例阻止掛風球,我就不贊成這些猜測。
    (詳情看港燦兄的討論)

    香港天文台當然是很專業的了,但有些人指出的問題(例如掛風球根據的任意地),也是值得關注的。
    而且無論多專業,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何況天文台的決定不是要遵循,而是用來作參考的。(就算天文台不掛八號,明明說過部分地區會有烈風,你還去大浪灣,就怪不得人了。)

    我對保險公司,一向不寄希望。

  • 老實說, 明刀明槍打電話干預太蠢了; 我也相信不會如此. 不過最麻煩亦最可能的是 "心照不宣" . 沒辮子可抓, 大家根本無可奈何, 任彼魚肉.

    港燦先生 (說來好笑...這是我在某台獨網站用的網名. 嘿) 的 blog entry 我看過. 看過之後, 我只能說對天文台更沒信心.

    問題在於, 最近數年惡劣天氣警報的準則是否已遭某群體/階級人為扭曲 (2000 年前及後的標準大有不同, 這幾天已有多處提及, 不贅). 若然, 那麼牽涉的問題便是:

    1) 為何懷疑因遭某階層抨擊而被更改的舊準則不合理, 但現在的又算是合理?

    2) 如港燦君所言, 現時寧緊莫寬的準則可以一句 "科學" 推搪; 那為何當年某群體跑出來叫陣, 天文台會被一招 KO?

    3) 既然天文台可以用較多的資料, 官方身份, 以及手握的酌情權將一切推得一乾二淨, 那麼用科學討論也只是 dead-end - 天文台根本就立於不敗之地, "佢講晒". 到頭來, 事件還是政治/社會階級問題:  錢多/拳頭硬/聲大者勝. 在這種情況下, 市民應該接受現有準則, 還是如何?

    對於"打電話", "lock 開會" 等過度的陰謀論, 我只能說是給人 short-changed 又無法對抗的一群在發洩. 比較當年領匯事件中損失投資賺錢機會然後 "怒火街頭" 的一堆, 現在的陰謀論者只在打咀炮, 算是很克制了. 當然, Adam Smith 早就說過, "一群資本家聚在一起聯群結黨是很危險的事, 但我們沒辦法制止" - 我相信 "大孖沙" 們一定精通此竅門, 不至做留下辮子的蠢事. 過度的陰謀論, 確是罵蠢了. 只是退一步而言, 現時的 prevalent 論點不過是說天文台受某些勢力影響, 如老兄所言, 不算過份吧.

    至於天文台長自稱 04 年 7 月 "鬆手" 的一次, 在下記得好像是雨強於風. 至於算不算 "鬆手" , 也只能任由台長演繹了.

    另外亦看到有網友說 "如果自己覺得外出有危險,出不出為什麼自己不能作決定?"...這種風涼話, 無言以對.

    立場申報: 鄙人年紀愈大愈左傾, 看時事不離鬥爭角度和自身利益 (不過以是次風球事件而言, 鄙人早上的工作是日薪計, 不上工便沒收入, 利益衝突呈反向), 不免偏頗, 恕罪.

  • 你的論點,大體上沒異議。而且我絕對贊成只以數據出發決定發什麼風球,有一個劃一的標準(當然,應只用維港數據,或應用更廣泛數據,這個可以商議,但重要的是劃一)。我亦反對動輒使出「陰謀論」。

    然而我看問題的核心,是天文台「選擇性科學」。像樓上marco_dick已說過一些。為什麼過去許多8號風球,啟德或維港錄得的風力,都較派比安低?如果以前是「手鬆」,現在是「手緊」,豈非此一時彼一時?

    我認為發出風球和應否上班上學,可以分家。但風球的本身,與市民的人身安全有關,這點難以否定。

    最後,請不要認為批評天文台的都是「我想有假放情意結」。我不排除有這人是這樣,但無法證明這些人都是這樣。現在就用這看法把批評聲音蓋棺定論,其實也是一種陰謀論──只是把陰謀論對天文台還是對批評者而已。

  • 路過的,先寫風球。
    我不信天文台或政府會蠢到為了趕住審議法例而不掛八號風球,但我不認同方兄說風球跟是否上班上學沒關。就算最終上班上學與否要由相關部和公司決定,但風球確實會影響各位會否外出和進行任何活動的決定。「死守」以維港風速準則未必有錯,但制度應該要來個大檢討。
    至於方兄說前任台長掛風球手鬆,現在的台長手緊,小弟亦有同感。

    至於陳馮富珍,反而小弟的第一反應覺得提名她是理所當然-----畢竟她在全球衛生界是重量級人物。我諗佢真係選到亦唔會對大陸手鬆(應該會同林台長一樣「手緊」),反而係佢處理沙士一疫就真係幾污點。

  • Perennial﹕其實天文台長的酌情權真的很大,所以以前那位可以手鬆,現在那位可以手緊。科學數據一樣,但不同的人演繹可以很不同。

    Syaoran﹕純粹澄清一點,我冇講過凡批評天文台都是「我想有假放情意結」。請細心閱讀有關討論,那句說話只是回應某位網友的遭遇。
    就是本文的討論,我也沒有說過這種說話。

    Simon﹕我唔係話現實上冇關,我係話理論上唔應該係直接關係。
    停工停課不是天文台管的,其他部門可以參考天文台的警告,但現行機制等於要天文台代他們做決定。

  • 方兄說天文台只說負責港內船隻航行安全,無關上班上學與否的問題,再想想100或150年前,港內船隻停航,其實就等於無須上班了。當時的社會及經濟活動,全在港口,船隻一停,我相信市面上至少會半停頓,我亦相信當時的市民,必會參考船隻的航行與否會決定其他社會經濟活動。換句話說,天文台從一開始,基本上便決定了全港的活動,只不過機制沒有隨社會發展。幾十年來,天文台一直「代」其他部門決定停工停課,市民亦已習慣此簡單機制,作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的部門的天文台絕對不能不對港口以後的活動作出考慮,天文台亦理應提供此簡單機制予各個缺乏專業知識的機構、部門、私人公司及市民參考。且,為什麼港內航行安全與否,又不是海事署的職權﹖

  • 1. 100年前應該冇人需要搭船返工添……
    本文與前文已經說明,現行標準只是在當時市民都集中在維港兩岸居住時才合理。我相信這點無需再爭議。

    我強調的是,天文台並無權力「決定全港活動」。八號風球之所以重要,只不過是其他政府部門和社會大眾當成「底線」而已。八號風球停工停課,法律上並無規定。
    (請自行參考天文台網頁,天文台很多前已經提醒市民不可單看風球訊號。可見天文台並非不了解人口疏散帶來的問題,只是天文台無權決定特定地方的人停不停工/課而已。)

    2. 航海安全「當然」是海事處的職權,天文台的職責只是預報和警告而已。
    天文台之所以成立,正是因為颱風對航行構成極大威脅,所以「掛風球」才成為天文台的主要任務。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