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5, 2005

  • (補記)

    今日講書
    當然不是因為教書癮發作(之後有排教……),而是讀書癮發作。

    昨晚剛好解決了《疾病的世界地圖》(濱田篤郎,時報)﹕

    時報文化「XX的世界地圖」其中一本(我手上還有「地名…」、「人名……」和「民族……」三本,都讀完了),老實說我覺得這個主題有點騙人,因為它們只是多加幾幅地圖來解說而已。見過有本《常識的世界地圖》,連地圖也沒一幅,不是騙人是甚麼﹖這個系列都是日文本中譯,除了內容很「日本」之外,也算是不錯的普及作品。

    我說得上「主題騙人」,《疾病的世界地圖》就不是討論疾病的地理分佈(雖然當中確實有這一章),而是一本介紹「旅遊醫學」的書。「旅遊醫學」是保護外遊人士(包括駐外人員)的醫學,起源來自殖民主義時代的「熱帶醫學」。因為列強在殖民地遇上很多猛烈的疾病(歐洲—尤其北歐—因為氣候關係,其實是比較「乾淨」的地方),很多士兵和官員都病死了(駐港英軍當年就因為瘧疾,在快活谷死了不少人),所以需要研究這門醫學。

    只花兩三天就解決了,除了因為它夠薄(約百六頁,字距闊、地圖又多),兼且要跟老媽出走青衣城(所以唯有讀書好)之外,也因為幾年前就讀過這本書打底﹕
    《瘟疫與人》(William H. McNeill,天下遠見)

    中文版副題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作者是一位歷史學家。相比起一般以政治、軍事、經濟為主的歷史觀,作者改以傳染病的角度來看歷史,說明文明和歷史進程受疫病影響之深。對於「大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可以給他們一些新觀點。
    當中例如基督教在古羅馬瘟疫期間的貢獻、印度作為疫病溫床對佛教思想形成的影響、回教儀式對疫病傳播的影響,以至衛生改善破壞城市人口平衡(農村入城者多因疫病而死),都是從前沒想過的。(另外有一點倒是一早知道的,就是地理大發現後梅毒傳入歐洲,乃導致性觀念變得保守的原因,以前歐洲人對性並不是那麼忌諱的。這點從吳敏倫的書中得知了。)

    另一方面,對比病源對人類的「微寄生」,作者也提及政府對人民的「宏寄生」。利用古中國儒家政治和其他地區比較,認為中國古代因為受儒家文化影響,政府對人民的剝削其實比較輕微,所以中國社會才能長期承擔龐大人口和重重打擊。當政府開始大筆揮霍,超越人民承受能力之時,就是朝代崩潰之時。
    當年對這點沒甚麼特別感覺,現在見到三農問題和中央取消農業稅的反應,別有一番感受。

    相比起來,這本書很厚,但更值得推介。除了因為這本書可算是開「疾病史觀」的先河之外,亦因為在老闆房中亦有出現(英文本)。連像士多房的老闆房,也特地騰出位置「展覽」,可見這本書確實是值得「秀」的。

    當然,提到傳染病和歷史關係,就一定不能不提這本書了。就是邦兄聽我推薦後捧讀,也稱讚不絕﹕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Jared Diamond,時報)

    相比起身為歷史學家的 McNeill 打算以疾病來解釋歷史,身為演化和生態學家的 Jared Diamond 野心就更大了。這本書以「大陸軸線」為綱,意圖解答「為何是歐洲人征服美洲而不是印地安人征服歐洲」的問題。
    因為大陸軸線不同,影響物種遷徙的速度,於是形式不同的生物地理分佈。歐亞大陸因此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可供利用,而非洲和美洲原生動植物的應用潛力就相對有限。不同民族的發展就因此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不同的地理帶來不同的動植物資源、不同的疾病模式、不同的社會制度,地理資源和社會制度又對科技發展造成影響。這些種種因素,就令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成績」。

    這種論點一提出來,就被人批評為「地理決定論」。不過作者早就解釋過,他提出這個觀點,正正是要說明「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並不是因為那裡的人蠢,只是因為當地環境發展潛能不足,令他們的文明進程受到限制而已。

    在外國大獲好評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曾被推選為本港「十本好書」之一。其實《瘟疫與人》也值得被推薦,但好像沒見過上榜(我記錯﹖),也許獲邀推薦的人當中還不太欣賞這本書吧﹖

    現正「解決」這本書﹕
    《瘟疫的文化史》(余鳳高,中華)

    剛剛起讀的感覺,也許作者不是醫學史專業的緣故(可惜沒有作者簡介),讀起來不夠味道。作者還是比較集中於「文化」這方面(例如討論西方有關梅毒的詩詞),對文化的描述比較深,對疫病和醫學的描述不少,不過顯得很「散」。
    雖然今天介紹的書全部不是學術專著,不過我覺得其他的書比較「硬」,這本還是比較「軟」。如果學生打算用來做報告,當成文化雜談還好,想正正經經談疫病的話,還是先看另外幾本書吧。
    (其實還沒有最終感想,反正未讀完。)

    有機會的話再解決掉它﹕
    《流行病史話—人類抗疫全記錄》(張劍光、陳蓉霞、王錦,遠流)

    這本書分為西方和中國兩大部分。相對於其他著作一般集中於西方(歐美、中東、印度)的流行病史,這本書對中國流行病史方面說明比較多。不過也許因為中國流行病史研究還不夠成熟(﹖),又或者因為古中國的病名極難與古西方的相比較,所以分開兩部分來寫。可是這樣就顯得不太「與世界接軌」。作為讀者,我比較希望同時看「整個世界」的流行病情況,而不是單單留意中國(或歐洲)。在疫病的眼中,世界從沒東西方之分,頂多只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有新舊世界之分。
    更可惜的是,這本書雖然是「後 SARS」作品,但對 SARS 不著一詞,算是「捉鹿不脫角」。相反,《瘟疫的文化史》就有一章談 SARS,雖然連廣東省和衛生部隱瞞疫情的事也不敢寫。(其實《流行病史話》也是大陸作品的繁體版,也許就是作者份屬「專業」,所以與其語焉不詳,不如乾脆不提吧﹖)

    不過方某每個月都要「追雜誌」(鬼叫你訂埋咁多份 ),要追完當月雜誌才能讀書,恐怕這本書暫時都是追不及的了。

    後話﹕
    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看倌,除了以上的書,還可以參考方某前陣子為了圖書館助理課程製作的功課﹕專題參考簡介 (傳染病與人類)

    (註﹕圖片來源—http://www.cp1897.com.hk/)

Comments (2)

  • 這裡很多本都是王老師推薦的.

    方老師和他的心意很類似喔~~~~! 但我還是覺得愛情小說比較有趣~hehee

  • 《瘟疫與人》和《槍炮、病菌與鋼鐵》都是「必定推介」之選,無論誰都會推薦的。
    (《槍炮、病菌與鋼鐵》就連陳天機教授老人家都極力推薦。)

    習相遠也。
    愛情小說,吾不與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